• 业务科室:
  • 艾滋病
  • 结核病
  • 免疫规划
  • 职业卫生
  •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 传染病
  • 地方病
  • 健康教育
  • 寄消科
  • 卫生检验
    当前位置:首页 > 卫生检验 >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特征及预防措施
    时间: 2014-01-06     来源:高碑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点击次数:1073

    我国将食物中毒定义为: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食物中毒来势凶猛,时间集中,无传染性。

    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

    1、食品生产经营者缺乏有效的自身管理;2、食品加工不当;3、食品贮存不当;4、误用有毒有害物质;5、从业人员带病操作污染食品;6、原料本身含有毒素或污染;7、投毒。

    食物中毒的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如肉毒杆菌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如农药中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如木薯、扁豆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毒蘑菇中毒)。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中毒的食物及原因:食用致病菌污染的食物(肉类、奶类等)引起的中毒。

    主要症状:腹痛、呕吐、腹泻;病程一般2—4天。

    体征潜伏期:一般6—12小时。  预防措施:

    1、使用原料新鲜;

    2、加工食品做到生熟分开(用品、用具、场所);

    3、肉、禽、蛋、奶类食品做到烧熟煮透后 用;

    4、剩余食品做到彻底加热后 用;

    5、储存食品应具备条件;

    6、宣传、普及预防食物中毒知识。

    二.有毒动植物引起食物中毒的特点

    中毒的食物及原因:有毒动物食物中毒主要有两种情况:①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一部分当食品;②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动物性食品;有毒植物食物中毒主要有三种情况:①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制品当作食品(如大麻油等)。②在加工过程中未能破坏或除去有毒成分的植物当做食品(如木薯、苦杏仁等)。③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植物性食品(如发芽马铃薯等)。   主要症状:腹痛、恶心、呕吐;病程一般较短。   体征潜伏期:一般0.5—1小时,个别较长(甲状腺激素中毒6—12小时)。    预防措施:

    1、宣传、普及预防食物中毒知识;  2、使用新鲜原料;  3、不用异常动植物;  4、豆浆、菜豆烧熟煮透后食用。  

    三.毒蘑菇中毒

    中毒的食物及原因:食用毒蘑菇(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白毒伞、褐柄白毒伞、残托斑毒伞、秋生灰孢伞等)多发生于夏秋阴雨季。      主要症状:胃肠炎型:恶心、呕吐、腹涨、腹泻,不发热。神经精神型:幻觉、狂笑、手舞足蹈。溶血型:发病3-4天出现溶血性黄疸、肝脾重大等。死亡率高。潜伏期:0.5—6小时。 

    预防措施:应通过科学普及教育 使群众能识别毒蕈而避免采食 一般而言 凡色彩鲜艳 有疣 斑 沟裂 生泡流浆 有蕈环 蕈托及奇形怪状的野蕈皆不能食用 但有些毒蕈包括剧毒的毒伞 白毒伞等皆与可食蕈极为相似,因此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要采食野蕈

    四.化学性食物中毒

    中毒的主要原因 食用被农药或有毒化学物(如亚硝酸盐)直接污染的食品,食品已吸收有毒化学物的动物或植物、无毒或毒性小的化学物在体内转化为有毒或毒性强的化学物质。

    主要特征:发病快,潜伏期较短,多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少数也有超过一天的。2中毒程度严重,病程比细菌性毒素中毒长,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3.季节性和地区性均不明显,中毒食品无特异性,多为误食或食入被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而引起,其偶然性较大。

    预防措施:

    1、 加强对有毒有害化学物的监督管理;

    2、 在食品储存过程中,保证适当的储存条件,确定食品保质期,防止食品酸败变质;

    3、 定期监测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水平,提高食品中有毒化学物的检测能力;

    4、 开展常见有毒化学物知识的宣传教育;

    5、 建立良好的食品加工生产规范,严格执行食品卫生规范和卫生标准,防止有毒化学物对食品的污染,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严禁在食品中添加工业化学毒物;